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典型  >  正文

师德典型

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财)

发布时间:2020-11-24 11:20:24   |   点击数量:

吉林大学报 作者:刘财

习近平总书记用“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精准概括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情真意切,这不仅是对黄大年精神的高度凝练,更是对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期许;不仅为广大师生自觉肩负新时代使命增添了强劲动力,也为我们正确把握人才培养规律明确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将立德树人贯彻到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以德立身、人才培养老师是关键

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要使自己教授的学生,不但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提升,更能够从老师的教导中学会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黄大年同志就是我校地学教师中的杰出代表,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许许多多可贵的为师品德。在我们地学教师队伍之中,“三光荣”和“四特别”的地质精神代代传承。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唯有地学情怀传承永驻,历久弥新。无数地质人不忘初心,甘愿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只为推动中国地质事业不断向前,只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园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甚至影响终生。我认为大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合格证”:一是教育观念和专业素质的合格证。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素质,是制约上课行为和质量的两个主导方面。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观念的具现。教育观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道德行为和教学态度,教育观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新时期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发展观和学生观。二是科研能力和素养的合格证。大家知道现在是信息时代,课堂边界是模糊的,或者说课堂没有边界。课堂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和知识储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以前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一桶水。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你不但要有一桶水,更应该成为一条小溪,一条流水不尽,源源流淌的小溪。三是掌控课堂能力的合格证。要做好课堂教学,备好课是前提;要备好课我认为应该做到:全面掌控教学内容,目标教学;形成合理教法与学法,提升教学质量;做到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运用良好的教育教学语言,提升课堂驾驭能力;了解学生心理、突出个性培养,有效提升课堂质量,活跃课堂氛围。

二.以德立学、人才培养是个过程

人才培养要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要润物细无声,如盐入水,调节适当,不能一蹴而就。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过程,也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和成熟的过程,需要科学的疏导和引领,形成正能量、积极向上和正确面对人生的世界观,所以课程思政非常重要和必要。要通过客观的引导、完善的教育、综合的培养,让学生自觉养成自主创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理念,以及全心全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态度。

故此,我们地探学院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构建课程思政全面深入的三全育人的体系。从入学教育第一课开始,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态与发展的视角,感谢父母把你培养成大学生,要学会尊重、孝顺和理解他们;感谢我们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能心静如水的在课堂里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担当的意识和负责的态度,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大学生,中国发展的未来是由他们去实现和建设的;告诉他们,我们地学专业,承载着源于国家和社会的应用需求与科研使命,拥有着源于自身专业特性的艰难与辛苦,更传承着无数前辈奠基下的责任与方法、价值与信念,我们也必然会在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社会价值、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等等。构建专业内涵实时介绍和引导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了解专业、理解专业、热爱专业。建立全过程的班主任制度,实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学习困难和思想上的波动;帮助他们解读、了解专业体系,以及如何学习专业知识,如何辐射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素质,如何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践创新创业能力锻炼等,比如一年级选专业、二年级的大创项目遴选和基础地质实习、三年级的生产实习、四年级的毕业选题和如何规划人生等。构建学生发展时期重点节点的咨询和心里辅导机制,面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及时与学生沟通,定期进行疏导教育,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但不包办、不替代等,强化他们的自我决策和判断能力,告诉他们如何在道德和法律底线的约束下开展工作和学习。

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学院多年来一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研究和创新,提出了“严、研、妍”相结合人才培养的理念。根据地学学科的特点和发展,我们于2009年创建了“李四光地球物理实验班”,强化地球物理理工融合培养模式,开创了理论与技术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潜移默化的弘扬和宣传了老一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同时做到了把现代科技元素与人才培养方法实时有效的结合起来,创建了“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中心和科普基地”;学院开设了“黄大年创新班”,培育一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新时代改革者和创新者;设立了黄大年基金,建立了黄大年网站;与广西贵港港北高中共建了“黄大年”育人基地等,这一系列举措都为学生稳定专业学习,实现爱国抱负和人生奋斗目标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三.以德施教、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方向

党的十九大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地球科学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性、基础性、系统性科技支撑作用日益突显,为新时代地质人才建功立业创造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

几年来,我们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示范和引领,以党建为载体,形成爱国、报国的人才培养氛围和培养机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是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018)、吉林大学固体地球物理教工党支部是教育部首批全国教师“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18)、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是吉林大学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19)、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地信研究生党支部是吉林大学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19),这些党组织建设的主线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是中心工作。学院顶层设计,分布落实和实施,把党建工作建在支部、建在教师、建在课堂、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当的战斗力、影响力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时刻影响着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党领导的先进性和实践价值,时刻在国家强大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发展,明确自身的使命与担当。

我们还通过院史整理和宣传,揭示了吉林大学地探学院早在建国初期就作为共和国建设战略布局一部分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与六十七年来的历史贡献,重温“地探初心”,牢记“地探使命”,丰富育人文化,激发科研精神,勇于探索、砥砺前行;面向学院离退休教师、海内外校友及在职教师,征集“地探故事”,收集学院学科专业发展资料,采集学科创始人等先贤的成长资料,发掘励志典型;在已公开出版的《地探钩沉》《地探历程》等书籍,建立的全国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地球物理学科创始人之一申宁华教授纪念室等的基础上,重温“地探初心”,牢记“地探使命”,进一步整合李四光、张秋生、申宁华和黄大年等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在学生中讲好黄大年的故事和精神内涵,讲好地探故事和先进事迹,让黄大年精神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黄大年的故事在学生中流传,让我们的学生感到实实在在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自觉的努力学习,形成大国担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 刘财: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津贴,吉林省师德标兵,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