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 发稿时间:2019-09-12 15:16
我和王南湜老师的现实交集并不算多,但王老师的著作和文章都曾对我有过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夸张地说,它们几乎塑造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认知。”提到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哲学院2017级硕士生窦梓绮心里满是钦佩。
王南湜是学生钦佩的老师,也是一个著作等身的学者。近日,王南湜教授获得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亦师亦友的“西北狼”
很多学生家长见到王南湜,跟他提要求:“请王老师把我们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在王南湜看来,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确有相似之处。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怎样才能做好人师?用王南湜的话说,要有慈母之心,也要有严父之心。既要关爱学生,又要严格要求。曾有一个学生,幼年遭变故而落下严重残疾,为了读博士走上梦想的学术研究之路,她四处申请。可是,她的请求被多所学校婉拒。直到联系上王南湜,她才收到了第一份同意报考的回音。她顺利通过考试考核,来到南开大学读博士,王南湜给了她慈父般的关爱。这名学生已在高校工作两年,王南湜的培养与关心,不仅赋予了她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也赋予了她积极生活、挑战困难的勇气。
律己颇严的王南湜治学严谨,也会严格要求学生。因为生于陕西、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学生私下里称呼王南湜为“西北狼”。有的学生毕业十几年后特地回来感谢王南湜,靠着在南开读书时打下的好基础、养成的好习惯,最终有所成就,“现在才体会到王老师的苦心”。
王南湜常说,父子关系的良好状态是“父子成兄弟”,而师生关系的良好境界是“师生如同学”,教学相长、亦师亦友。在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时候,王南湜不仅重视言传,还重视身教。极少数老师跟学生之间构成了实质上的老板与员工的关系,让学生给自己打工,王南湜反对这种做法。“学生从老师身上只会学到精致利己,学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呢?”
“很多学生有古灵精怪的想法,也有孩子式的脾气。我们要帮助、引导他们。”对于学生,王南湜总是包容的。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和老师“唱反调”,一碰到这种情况,王南湜就会留心考察,不够“听话”的学生可能就是优秀的苗子。现为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的谢永康就曾在课堂作业中反驳了王南湜的观点。“最开始看了之后还是觉得有点生气,可是反复再看,觉得这个学生是动了脑子的”,王南湜开始留意谢永康,指导他读书。本科毕业后,谢永康进入王南湜门下读研深造,在学期间发表学术专著一部、论文十余篇,毕业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学术成果获得获得一系列大奖。后来,谢永康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的“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并在2019年承担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了有所建树的学者。
“能问倒老师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
王南湜长期担任本科基础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主讲教师,并为本科生开设多门选修课程。2018年起,年已65岁的他开始为本科生开设哲学通识课。
上课对于王南湜来说是件“讲究”事儿。在本科生的课堂上,王南湜坚持站着授课。“眼神的交流是很关键的”,王南湜说,“同学们如果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就会变成低头族。站着讲课,能保证和学生之间的眼神交流。”在研究生的课堂上,王南湜则坚持坐着授课。“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启发他们的创新性的思考。所以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很关键。”王南湜说,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不容反驳的权威,最好让学生把老师当成合作研究的伙伴。
“最好的学生,是能把老师问倒的学生”,这是王南湜常说的一句话。王南湜的课堂是很活泼的,他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与老师辩论。
刚刚博士毕业留校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王南湜给学生上课讲到“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命题。当时有学生站起来提问,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是拉马克的进化论?王南湜愣住了。简单地说,拉马克的进化论的鲜明特点是“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认为物种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两个理论的差别在于“进化”引起的机制不同。“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不仅启发了我关于进化论的深入思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王南湜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的答案,但即便没有答案,作为老师也要讲出“没有答案”的道理。
南开大学的学风扎实,学生向来质朴老实。王南湜认为,学校和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善于提问。原来曾有“老师不能当着学生的面争论学术问题”的老观念,王南湜认为这是不对的。老师当然可以犯错、可以走弯路,学生看在眼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学术探索的艰辛、学术争鸣的意义。“不要总想着维护老师个人的尊严,要时时提醒自己师生平等”,王南湜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
哲学的魅力在于直面现实
王南湜教过一个学生,作为家里的独女,父母要求她学管理学,为将来接管家族企业做准备。这个女生很苦脑,写信给王南湜求助。王南湜告诉她,战略和战术不完全是一回事,学哲学和搞管理也并不矛盾。
在王南湜看来,很多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是盲目的,而且面临着家庭的过度干预,所以容易感觉到迷茫和困惑。每个人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往往不容易把握。王南湜常常举自己的例子,他从小喜欢听爷爷讲故事,十分痴迷,很小的时候就想当个文学家。长大后才发现自己的长处在于思辨而不是文学创作,于是抓住机会走上了哲学研究和教学的道路。
在教学中,王南湜注意结合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界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视角探索中国当代重大问题。
王南湜的哲学课之所以受欢迎,正是由于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深刻得当代关怀。“讲课的时候,要联系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阐发”,王南湜说,“人是通过广义上的学习才成为人的。哲学课教师要解决学生们遇到的问题,自己首先要提高学养,了解实际问题所在。”
王南湜很少去电影院看大片,近年来,他反复看过几遍的电影,是《无问西东》。“这部电影讲述了很多青年的人生选择,令我动容。教育一定要靠感染,而不能完全依赖说服,否则容易口服心不服。”
2002年,天津市委组织部组织全市中青年骨干学者赴延安参观学习。活动结束后,同行的各行各业的专家互相自我介绍、留下联系方式,医生表示可以帮助大家治疗,金融家表示可以帮助大家理财,到了王南湜这里,他说,“哲学提供不了具体的帮助,大家赚够了钱开始思考人生意义何在的时候,可以来找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