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入职以来,侯学宾老师就在教师的岗位上践行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思想,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侯学宾老师秉承“兴趣引导”、“因材施教”和“学习成就感”的理念展开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能发掘和引导学生的兴趣一直是侯学宾老师思考的问题。他在法理学和宪法学教学过程中,针对新生存在的具体情况,将生活中的实例融入到上课过程中,将部门法的基础知识融入到课程的案例中,引导学生产生对法律的兴趣,也引导学生对各个部门法的知识有初步印象,为后续的学习树立一个良好的先导。如果说针对本科新生的教学重在兴趣引导的话,侯学宾老师针对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教学重点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才智进行更为细致的引导和培养。诸如在研究生教学中,侯学宾老师很少强制性地要求学生研究某个领域,而是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法学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并进行文献梳理。在这个过程,学生逐步展现出自己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侯学宾老师针对性地布置任务,严格要求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细心指导学生的读书情况。贯穿“兴趣引导”和“因材施教”过程中并能让学生拥有持续动力的是侯老师的另一个法宝“学习成就感”。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到成就感会产生持续不断地的动力。侯学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递进式目标”和“差异化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如何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他的这种方法获得很多学生的认可,从挫败和三分钟热度中摆脱出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侯学宾老师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目标下提倡和践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面对本科新生的课程上,他在大班授课的大环境下,改变大满灌的传统授课方式,注重对学生的提问,注重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将容易沉闷瞌睡的课程变成了思想火花碰撞的欢乐课堂。在他看来,课堂上的教学离不开课程下的作业,因此他坚持在给本科新生的上课中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扩展知识面,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尤为值得肯定的是,他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都进行一对一的回复,细致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中肯的意见。在面对研究生的课程上,他注重专题讨论,建立读书小组,要求每个研究生在每个学期认真“读一本书”和“写一篇文章”。“读一本书”要求在自己的带领下细致地阅读经典,从三个层次展开阅读,为自己的理论学习树立一个坐标或者标杆。“写一篇文章”要求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实现从思考到表达的过度,接受良好的学术规训。这种训练让学生学会缜密地分析问题,清晰地表达观点,为将来的实务工作和理论研究打好了基础。
在教学的过程中,侯学宾老师不断地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常规教学模式与新兴教学模式的相互促进。在侯学宾老师看来,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具有不同兴趣旨向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平台。利用课外时间,他从2013年就建立“法律阅读与研究”小组(LRR小组),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英文经典法律书籍,夯实法学基础理论功底,提升理论思考的水平,训练相互讨论的能力,迄今为止小组已经陆续培养了47位同学,汇集了学院热爱学术的法学精英,已经毕业的成员或出国读书,或者保研考研,进入诸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清华、人大和吉大等高校进一步深造。从2014年开始,侯学宾老师创立“阅读经典”研究生读书小组,每周进行一次,带领学生阅读经典,学会读书、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随着小组活动的开展,有更多地人加入,小组成员之间经常性地探讨问题,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从2016年开始,侯学宾老师创立专门面向学生的微信公号“咸鱼法学”,旨在为努力翻身的法律小咸鱼提供学习平台,及时分享好的文章,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获得学生的欢迎,影响已经逐步扩展全国高校的学生群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侯学宾老师的教学事迹印证着这句话,也激励着更多的教师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