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典型  >  正文

师德典型

任露泉院士:师德涵养在于求真 学风养成在于求实

发布时间:2020-11-24 10:58:22   |   点击数量:

我国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有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精辟地概括了教师的内涵和职责,即教书是天职、育人是本分,明确指出了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更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立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立德树人,就先要立德为师,因此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也是立德为师的基本要求。本人结合对师德学风的内涵理解和自己多年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体会,谈谈对师德涵养和学风养成的思考。

(一)师德涵养在于求真

师德师风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包括职业化的工作道德、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和职业化的工作形象,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经历近40年的高等教育实践,我认为师德涵养必须讲求一个“真”字,无论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还是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有真心,投真情,下真功、动真章,显真诚,能真传。有真心,就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就是对工作岗位的忠于职守,不论从事什么岗位,都要把工作看成事业,都必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我做过学院院长、科研处处长、副校长、校党委书记,不论职位高低还是角色转换,既然组织对你信任,你又服从了安排,对待工作就要一门心思、一个心眼,做到真心履职。投真情,就是要在工作中满腔热情、真心实意,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行政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岗位上来。下真功,就是工作中乐于奉献,不怕劳心、费力和流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动真章,就是工作中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务实干一干。吉林大学仿生科技的原始创新、一级学科的创建、新工科的设置、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以及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提升,都证明了一点:事业是奋斗出来的。显真诚,“诚”是做教师的根基,更是做“四有”好老师的关键,表现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即在空间任何点上不浮不虚,在时间任何点上能坚持诚意,不论是对领导、对同事还是对学生,都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诚相待,尤其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也是良好师德与学风的一种具体表现。

能真传,就是要求教师不忘职业初心,做好自己的本分,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在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中,真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多年从事试验优化设计领域的科研创新和工程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试验优化设计》这门课程,不仅在许多关键试验优化技术上取得突破,而且在工程仿生领域成功应用,同时还编写了相应教材,被选为全国百部研究生教材,已成为试验优化的工具书和手册,在全国研究生教学以及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中被广泛采用,2005年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我也曾经担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名师班主任,把教师的这份 “真传”义务落到本科教育的具体实践中。2019年9月我为仿生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首批30名本科生讲授了“新生研讨课”。由大自然的神奇开始切入,从仿生学概况、研究意义、实践过程、研究成效以及个人感悟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解读,对“创新、创高、创富、创健”的仿生文化进行了系统总结,鼓励同学们在踏实进取、追求卓越的创新之路上,获得非凡的成就、强健的体魄和满满的幸福。因此,教师的这种真传更体现在对本科教学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回归和本真。近40年来,我带领学科队伍努力营造团结、奉献、和谐、创新的良好人文氛围,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一批包括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层次人选等 “国字号”人才在内的优秀人才。基于仿生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成效,我们申报的 《交叉学科培养仿生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学风养成在于求实

大学具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大学教师也应该是大学功能的具体践行者,其工作活动也往往是教学与科研的紧密交织。因此,学风的内涵既包括学生的学习风尚,也包括教师的治学态度和学术道德,而且学风与师德也是交织在一起的。这里我想从科学研究和学术道德方面谈谈学风养成问题。

一名真正的科技工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在做人上;杰出的科学素养与能力,体现在做事上;矢志不渝地从事或服务于科研工作的品格,体现在做学问上。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学风养成必须讲求一个“实”字,即科学研究必须具有实践意识、实干精神、朴实作风和严实学风。面对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科技工作者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理所当然地应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事业和奋斗目标,而且应自觉地增强实践意识,加强实践训练,主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工程仿生学本身就是面向工程,适应工程需求的一门学问,是仿生学与工程科学的交叉,尤其强调突出工程背景,从工程需要出发,学习、模拟生物,研究目标重在技术发明和工程创造上。回顾自己对工程仿生领域的萌动和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减粘降阻的工程实际需求推动了地面机械仿生脱附减阻研究的开展及拓展。

“实”是科学研究之基,要求作风朴实,态度老实,脚步踏实,即要一步一个脚印,一诺一千金,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成事。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有强的“心力”,即心里的组织与掌控能力,集中体现在一个人的定力上。我常跟我的学生和青年教师说,科学研究必须“严”字当头,“实”字托底,科学研究的数据要真实,理论要严实,结论需唯实,过程要夯实。作为仿生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我带领团队不仅从工程技术需求到仿生模本的选择、仿生模拟、仿生设计与制造以及仿生转化,步步脚踏实地前行,而且也一直在开展工程仿生基础理论的研究,从生物功能结构、生物数学力学、工程仿生原理等等,一丝不苟探究,在多年的仿生研究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多个0到1的仿生新概念,并初步建立了仿生科学与工程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地揭示了土壤动物的脱附、减阻、自洁、耐磨、降噪、抗冲蚀、抗疲劳等多种功能机制与影响规律,提出生物形体、形态、结构、构成、柔性、电渗、润滑等多种单元仿生及协同、耦合多元仿生理论。基于上述理论,发明多项不同于传统理念的仿生技术,同许多大型企业合作进行成果转化与产品开发,研制出12大类29个系列的仿生产品,应用于农机、机械、轻工、冶金、地质、军工等多个工程领域,三项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我作为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的带头人,也一贯提倡组建标志性的科研团队,致力实用性、适用性、先进性的农机装备研制与推广,力争能在全程农业机械化主要环节的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研制的装备要做到:放在实验室有看点、企业拿去能赚钱、农民买了能种田,更好地服务区城经济、服务农业现代化,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做人、做事、做学问,教书、育人、搞科研,这是一名教师人生价值的体现。近40年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实践,本人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人就要坦坦诚诚,真正落在一个“诚”字上;做事就要踏踏实实,真正落在一个“实”字上;做学问就要认认真真,真正落在一个“真”字上。这是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的本质所在。

师德涵养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学风养成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习惯。因此,师德与学风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更要有与时俱进的学风规范,让师德塑造成为一种文化,让学风营造成为一种自觉。我的导师陈秉聪院士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十余年了,但大师求真唯实、开拓进取、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科学精神、师德学风、大家风范,已经成为我们学科无形的宝贵文化财富,将会永远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仿生人。

爱因斯坦指出:“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师德学风也恰恰是人格的表征,师德涵养和学风养成的过程也是人格历练的过程。人格历练需要愉悦的心态,需要充满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全过程中,只有心态阳光,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激情。每一个热爱生命和自然的人,才会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才会对事物充满热情和新鲜感,才会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永不懈怠。

(作者:任露泉,系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