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的教师王聪慧,今天能够作为教师代表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发言,本人不胜荣幸,更不胜惶恐:吉大的教师队伍中才俊璀璨,大师云集,而我只是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平凡的履历业绩怎堪担此殊荣?我猜,或许正是我的“平凡”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吧?所以我决定抛砖引玉,通过亲身经历的三个小故事,分享一名普通教师对“立足三尺讲台”的不懈实践与小小感悟。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06年,我初次带课程设计。一次检查设计情况时,我发现一名学生的图纸左上角贴着一张复印的小幅设计图,于是脱口而出质问道:“你怎么抄袭呢?”那个学生拍案而起,大声反问:“您看我画的图了吗?我是全照着小图画的吗?”我当场面红耳赤愣在原地:是呀,那张小图可能只是学生用作参考的资料,我怎能如此武断就说人家抄袭呢?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我常常回想起这件事,并提醒自己:身为教师,与学生相处时,更当谨言慎行,因为,尊重是教育的起点。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08年,我们教研室的秦荣荣老师晕倒在课堂,不久便传来噩耗。在秦老师的追悼会上,我看见挤满了手持菊花前来送别的学生,他们眼中的热泪和脸上的悲伤,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对秦老师的敬重与爱戴。我知道,这敬重,来自于秦老师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融入了日常教学的点滴之中:她的每一堂课都经过精心的准备,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对学生的课题指导也总是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即使给人数很少的研究生上课,她也从不懈怠,认真备课。秦荣荣老师用她一生的教育实践给我揭示了一个道理:教育的分量,在日复一日的“认真”中,而“认真”源于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惟有热爱才是教育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三个故事来自我的恩师谭庆昌教授。我刚参加工作时曾协助谭老师指导学生备战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我发现对每件作品涉及到的运动方案、制造工艺、结构设计、控制原理等诸多领域知识,谭老师都能从容拆解,娓娓道来。我惊讶于谭老师的深厚学养,于是好奇地向老师请教,老师说:“高等教育的教学,不能仅满足于传授知识点,更应该帮学生把知识点关联起来,建立起知识面,这很考验教师的知识储备。所以,为人师表,务必勤奋向学,精益求精。”谭老师的教诲让我醍醐灌顶,我决心以恩师为榜样,凭勤奋提升教学水平。我把自己主讲课程的相关领域知识重新进行了梳理总结,力求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做到追本溯源,串联成线,拓展成面。然后精心打磨课程逻辑脉络,并在语言表达上反复推敲,去芜存菁,以使教学内容流水般顺畅地传授给学生。我主动追踪教学内容相关理论、技术的最新前沿资讯,用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创新热情。我牵头数字化课程建设,探索打造适合数字媒体环境的特色教学,最终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线上和混合式双料一流课程。每当我回顾自己在教学历程中留下的脚印,取得的成绩,都会由衷地感谢谭老师,是他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勤奋,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底色。
三个故事像三把钥匙,解锁了我对教育事业的认知:第一把是“尊重”,它让我倾听学生的声音;第二把是“热爱”,它让我在平凡的日子里坚守初心;第三把是“勤奋”,它让我的教学之路走得步履坚定。
时光匆匆,我已与吉大校园相伴28载,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教育生涯的座右铭。我将与六千余位同仁一道,将这份精神薪火相传!最后,在这个属于我们教师的节日里,祝各位节日快乐!愿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成为最美的风景!谢谢大家!
王聪慧,吉林大学唐敖庆英才教授,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负责人,吉林大学孙正聿教育教学奖获得者。主持省部级、校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8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服务等项目15项,曾获省、校各类教学竞赛一等奖3次,主编教材1部。